登临暂隔路歧尘,吟想兴亡恨益新。
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
霜摧玉树花无主,风暖金陵草自春。
赖有谢家馀景在,常教词客爽精神。
登润州慈和寺上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润州慈和寺上房》是唐代诗人崔致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以下是对《登润州慈和寺上房》的介绍:
诗歌原文:《登润州慈和寺上房》是唐代诗人崔致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共四百八十五个字。
作者简介:作者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是唐时新罗庆州人。他在唐末期间曾入唐求学,后仕新罗,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
作品赏析:此诗以“登润州慈和寺上房”为题,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人生际遇的感慨与思考。首联“登临暂隔路歧尘,吟想兴亡恨益新”,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境,同时也暗示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颈联“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与哀伤。尾联“霜摧玉树花无主,风暖金陵草自春”,更是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与寂寞中的坚持与希望。
写作背景:崔致远在唐代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历经波折,最终选择了归隐。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登润州慈和寺上房》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唐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