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 其二十三 筑城

一心能感众心齐,铁瓮高吞剑阁低。
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其二十三·筑城》是唐代诗人崔致远的作品,全诗如下:一心能感众心齐,铁瓮高吞剑阁低。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古诗词曲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和赞美之情。下面将深入分析崔致远的《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其二十三·筑城》: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一心能感众心齐,铁瓮高吞剑阁低。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
  • 译文:“一颗赤诚之心能打动众人的心,铁壁般的城门高耸入云,能够吞没剑阁之险。站在散花楼上眺望,江山美景足以供人吟诗作赋。”
  1.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时间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崔致远因“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成就。《七言记德诗三十首》是崔致远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三十首,其中第二十三首便是《筑城》。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崔致远任新罗国使者期间所作。
  1. 诗歌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崔致远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唐朝诗歌的风采。
  • 社会影响:作为一位留唐十六年的文人,崔致远在唐末的政治动荡中依然保持着谦逊、恭谨的态度,并与唐末文人、诗客、幕府僚佐等广泛交游,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其二十三·筑城》不仅是崔致远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崔致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以及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