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灵观冬青

霜霰不凋色,两株交石坛。
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
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
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阑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灵观冬青》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许浑,字用晦,一字仲晦,唐代著名诗人,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进士,曾任多个地方官职。他性情爱林泉,淡于名利,擅长写律体诗,尤其擅长登高怀古之作,其诗歌多以“水”字入诗,有“许浑千首湿”之美誉。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后世传颂不衰。
  1. 诗歌原文
    霜霰不凋色,两株交石坛。
    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
    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
    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阑干。

  2. 诗歌赏析

  • 景物描写: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青树的坚韧与美丽。霜霰不凋色,两株交石坛,形象地表现了冬青树四季常绿的特性;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则描绘出它在初秋时节尚未结果,但经夏依然郁郁葱葱的景象。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冬青树的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诗意。
  • 自然景象与情感交融:诗中不仅描述了冬青树的外貌特征,还通过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等自然现象,传达出诗人对这种坚韧不拔生命力的赞叹之情。同时,末句中的“何如西禁柳”,则将冬青树与西禁柳进行了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不同树种之间生命力差异的感慨。
  • 艺术手法:许浑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运用对偶的手法,使得诗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冬青树林之中,感受那份静谧与坚韧。此外,诗歌中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使得自然景象仿佛有了生命,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诗歌背景
  • 《洞灵观冬青》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很可能是在参观一处名为“洞灵观”的地方时所做。冬青树因其四季常绿的特点,常常被用作观赏植物种植于园林之中,因此诗人可能在观察这一景象时产生了灵感,写下了这首描绘冬青树的诗篇。
  1. 创作背景
  • 《洞灵观冬青》可能并非直接描写冬青树本身,而是通过冬青树这一意象来象征或隐喻某种品质或情怀。冬青树四季常绿的特性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诗人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则反映了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洞灵观冬青》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冬青树的描写,传递出对坚韧、恒久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