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

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
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
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世创作的《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是一首描绘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的诗歌。以下是对其的具体介绍:

  1. 原文内容概述
  • 生命哲学:《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反映了诗人对于生与死、命运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中指出,人世间的一切皆有其必然的命运,如鱼困于池涸之地,难以寻找到自由的流水。
  • 社会伦理观:诗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厚情感,如同父母般的关爱,无论亲疏,皆为人之常情,不应因时势之变而感到悲伤。
  1. 艺术特点分析
  • 象征手法:《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诗人的思想。例如,将人比作鱼,暗示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的追求。
  • 对比修辞:通过对比,诗人展示了生命的不同面向,既有对死亡恐惧的描写,也有对慈悲与慈爱的赞颂,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考察
  • 文学地位:《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后世传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品。
  • 文化影响: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1. 现代价值探讨
  • 生活哲学:在今天的生活压力之下,这首诗提醒人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
  • 精神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现代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
  1. 教育意义
  • 品德教育:《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中的慈悲与智慧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典范,教导后人以善良之心对待世界。
  • 审美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艺术赏析,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更加健康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颂六十二首 其十三》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魅力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