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 其七

枯木藏龙,雷动必惊。
惊者是少,不惊者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人》是唐代诗人傅翕所作,而非义存的作品。这首诗名为《十劝(其七)》,傅翕用“劝君”开头的方式,强调了做事要务实、诚实的重要性。诗中通过“朝三暮四不为人”这一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不可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否则将不利于自身的安身立命。下面将从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和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原文翻译及赏析:《劝人·其七》表达了作者对务实与诚信的重视。在这首诗中,傅翕以“劝君”开始,强调了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朝令夕改,言行不一。他以“朝三暮四不为人”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行为的弊端,即人们可能会因为频繁的变化而感到不安,最终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作品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需要了解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唐代是一个崇尚实用、注重道德的时代,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傅翕的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务实与诚信的普遍期待。这首诗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在社会中因言行不一而失去信誉和地位。

  3.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劝人·其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不仅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4. 影响和评价:傅翕的《劝人·其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后世,这首诗被广泛传颂,成为教育和启发人们的重要教材之一。

虽然《劝人·其七》并非由义存创作,但在文学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影响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和行为。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诚信和务实的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