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玉芝观王尊师

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
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大药已成宁畏晚,小松初种不嫌迟。
长忧一日归天去,未授灵方遣问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玉芝观王尊师》是唐代诗人雍陶所作的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城市中意外遇见了一位隐逸高人王尊师的情景,以及对这位老师深厚的敬仰和期盼传授知识的心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雍陶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著称。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后,一时名辈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 艺术成就:雍陶擅长词赋,尽管年少时遭遇战乱,但凭借才情仍得以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
  1. 作品原文
  • 原文: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 赏析:此诗开篇便描绘了作者四处寻觅的景象,直到偶然间在城市中邂逅了隐士王尊师。接着用“时流”、“年岁”等词,表达了对王尊师超凡脱俗的赞叹,以及自己渴望学习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雍陶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高洁形象。诗中的“烟霞”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语言清新:整首诗行文流畅,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尤其是对王尊师的描述,既有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望。
  1. 文化背景
  • 唐代文化氛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也为此类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隐士文化:唐代文人中有许多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精神的超脱和自由,这为《赠玉芝观王尊师》这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背景。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雍陶因早年的经历和后来的成功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使得他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隐士王尊师这样的人物。
  • 社会影响:当时的社会中,对于隐士的生活和思想有着广泛的关注和尊重,这也是雍陶能够创作出如此作品的社会环境基础。
  1. 主题探讨
  • 隐逸与现实:这首诗通过对王尊师的描绘,反映了隐士与世俗生活的距离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尊敬。
  • 知识传承:诗中“宁畏晚”与“小松初种”二句,不仅描述了王尊师的高尚情操,也隐含了向其求教之意,展现了作者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真知的愿望。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理解《赠玉芝观王尊师》:

  • 阅读体验: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深入感受雍陶运用意象和比喻的技巧,以及他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细腻描绘。
  • 文化价值: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隐士文化,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赠玉芝观王尊师》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
  • 现代意义:虽然这首诗创作于千年前,但其对于追求内心平静、向往自然生活的态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参考价值。

《赠玉芝观王尊师》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知识渴求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古诗,也是唐代文人文化心态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