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寺释迦瑞相诗

无相无亏有相圆,多生檀越种因缘。
三千境见阎浮土,丈六身留兜率天。
绀目辉腾沧海月,玉毫光射宝炉烟。
道人参到非非处,不是丹霞破佛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鹿寺释迦瑞相诗》是唐代诗人裴休所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佛学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佛教教义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裴休生平:裴休(约839年—约896年),字公寿,号渤海先生,唐朝诗人,以诗文知名于世。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裴休的仕途颇为坎坷,但他的诗作却因其深沉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后世的推崇。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无相无亏有相圆,多生檀越种因缘。三千境见阎浮土,丈六身留兜率天。绀目辉腾沧海月,玉毫光射宝炉烟。
  1. 艺术特色
  • 意象描绘:这首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的描绘,展现了佛像的庄严与光辉,以及其对参悟佛法之人的启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佛像的神圣与威严表现得淋漓尽致。
  1. 哲学思考
  • 空性实相:首句“无相无亏有相圆”巧妙地融合了佛学中的空性和实相概念,暗示了佛的存在超越了形式与实体的界限。这种对佛性的深刻理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思考方式。
  1. 宗教意义
  • 信仰启示: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赞颂,也是对所有追求精神升华者的指引。通过诗歌,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追求心灵平静的宗教情感。

《白鹿寺释迦瑞相诗》不仅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佛教文化与文学艺术交融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佛教文化的独特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