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望月寄沈学士

一川如画敬亭东,待诏闲游处处同。
天竺山前镜湖畔,何如今日庾楼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宛陵望月寄沈学士》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唐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较多且较出色。

  2. 诗歌原文
    一川如画敬亭东,待诏闲游处处同。
    天竺山前镜湖畔,何如今日庾楼中。

  3. 诗歌赏析:《宛陵望月寄沈学士》是一首描写诗人在宛陵望月时所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怀念的七言绝句。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细腻。通过对宛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特别是“天竺山前镜湖畔”和“何如今日庾楼中”两句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4.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此时他已经结束了仕途生涯,回到了故乡润州。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望月寄情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感慨。诗中的“宛陵”是指诗人的故乡,“望月寄沈学士”则表明了诗人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宛陵望月寄沈学士》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歌,也是唐代文人墨客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故乡的眷恋以及与远方朋友的思念。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