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宝塔回赐僧录

佛日辉光最有灵,真身宝塔镇吴城。
千寻独拔乾坤耸,八面齐含日月明。
几曲朱栏瞻海浪,长时金铎振风声。
祷祈祇愿苍生泰,更仗高僧法供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宝塔回赐僧录》是钱弘佐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艺术特色、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义的介绍:

  1. 原文与译文
  • 诗名:《谒宝塔回赐僧录》
  • 作者:钱弘佐
  • 原文:
    佛日辉光最有灵,真身宝塔镇吴城。千寻独拔乾坤耸,八面齐含日月明。几曲朱栏瞻海浪,长时金铎振风声。祷祈祇愿苍生泰,更仗高僧法供精。
  • 注释:佛日辉光最有灵,真身宝塔镇吴城。千寻独拔乾坤耸,八面齐含日月明。几曲朱栏瞻海浪,长时金铎振风声。祷祈祇愿苍生泰,更仗高僧法供精。
  • 译文:佛日辉光最有灵,真身宝塔镇守着吴城。千寻高的塔身直插云霄,八面环绕,仿佛吞吐日月之光。几道弯曲的栏杆可以远眺大海,长时长鸣的金铃随风传来悠扬之声。祈祷苍生平安健康,更依赖高僧的法力来供养。
  1. 作品赏析
  • 《谒宝塔回赐僧录》通过描写佛塔和其周围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和文化的深厚情感。诗中不仅描绘了宝塔的雄伟壮观,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 整首诗歌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层次感,从开头对佛塔的直接描写到结尾的祈祷,每一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1. 写作背景
  • 《谒宝塔回赐僧录》的写作背景是在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钱弘佐创作了这首充满宗教色彩和人文关怀的诗歌,旨在通过对佛教文化的颂扬来表达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1. 文化意义
  • 《谒宝塔回赐僧录》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加贴近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谒宝塔回赐僧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以佛塔作为载体,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