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车出东门,生时马无力。
何处入黄泉,嵩高山西北。
室人万里外,久望君官职。
今与牵衣儿,翻号死消息。
平生江海上,我不空相识。
远客迷畏途,孤鸿伤一翼。
行将鸡黍祭,已是乌鸢食。
劝酒执御郎,行人有哀色。
先悲三尺土,经岁哭不得。
眼前双双流,故袂安可拭。
一拜隔千里,生人意何极。
唯有阳春曲,永播清玉德。
悼豆卢策先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豆卢策先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鲍溶的代表作品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友的深切哀思和无尽怀念。
鲍溶,字德源,唐代诗人。他的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曾隐居江南山中,游历四方后客死他乡。元和四年(809年)进士出身的他,一生仕途不得志,穷困潦倒,但诗才横溢。
《悼豆卢策先辈》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通过细腻描绘送葬之景,传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诗中的“丧车出东门,生时马无力”展现了送葬者的悲痛与不舍;“何处入黄泉,嵩高山西北”则透露了对逝者安息之地的探寻。这首诗不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而且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景象刻画出诗人悲痛至极的心情。
在文学史上,《悼豆卢策先辈》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是鲍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与悲凉。
《悼豆卢策先辈》作为唐代文学作品,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受到后世赞誉,更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而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及其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