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贻张筠

璧池忝门子,俄顷变炎凉。
绿竹深虚馆,清流响洞房。
园林在建业,新友去咸阳。
中夜鼓钟静,初秋漏刻长。
浮云开太室,华盖上明堂。
空此远相望,劳歌还自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学贻张筠》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下面将从多方面展开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储光羲,字号不详,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他大约在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出身,后因安史之乱曾接受安禄山伪职,平乱后被贬逐岭南而卒。其诗追慕魏晋,效法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较为质朴。他的诗作中,有《储光羲集》流传至今。

  2. 作品原文:《太学贻张筠》全文为:“璧池忝门子,俄顷变炎凉。绿竹深虚馆,清流响洞房。园林在建业,新友去咸阳。中夜鼓钟静,初秋漏刻长。浮云开太室,华盖上明堂。空此远相望,劳歌还自伤。”

  3. 诗歌鉴赏:这首五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图景。诗中的“璧池”,象征着清澈的泉水或园林中的水池,暗示着一种洁净与宁静。“俄顷变炎凉”表达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事变迁。“绿竹深虚馆,清流响洞房”则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闲适与安宁。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意境。

《太学贻张筠》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储光羲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及其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