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三首 其一

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
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是一首唐代的诗歌,描绘了长安回望骊山景致的美丽和华清宫门次第打开的壮观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品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作者介绍
  • 杜牧(约公元803年—约公元852年),字牧之,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和年间,考中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幕僚、监察御史,因事谪迁。晚唐诗人,以“小杜”著称。杜牧的诗多感慨时政与人民疾苦,其诗笔法刚健犀利,词锋凌厉,不尚雕琢。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 杜牧在晚唐时期经历了社会动荡和衰落。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社会问题。
  1. 主题思想
  • 讽刺现实:杜牧通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沉溺于奢侈生活的不满。
  • 表达情感: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杨贵妃的同情和对玄宗的讽刺,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感伤。
  1. 艺术手法
  • 使用象征:诗人通过送荔枝这一细节,隐喻了政治腐败和权力的滥用。同时,”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结尾,更是点题明义,揭示了背后的讽刺意味。
  • 悬念设置:通过对华清宫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等待答案的出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文学价值
  • 此诗作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被后人传颂。
  • 该诗还体现了晚唐时期诗歌的特点,即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 文化背景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尖锐,而杜牧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1. 鉴赏要点
  •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含义,如”骊山景色”和”华清宫的雄伟”,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等关键词汇的象征意义。
  • 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杜牧的诗歌风格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不仅是杜牧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杜牧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