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床已自檠,野宿更何营。
大海谁同过,空山虎共行。
身心相外尽,鬓发定中生。
紫阁人来礼,无名便是名。
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陁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不仅展现了顾非熊深邃的诗歌造诣,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貌与文化特点。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诗人简介:《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是由唐代著名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作品。顾非熊,字子熊,唐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为唐朝诗人顾况之子。他少年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能“一览成诵”,性格滑稽好辩。他的诗歌作品在唐代广受赞誉,与多位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友情和交流,如姚合、贾岛等,并因此在会昌五年放榜时因未中第而受到武宗的注意,最终在宣宗大中年间官至盱眙尉,后未知所终。
诗作原文:《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全诗如下:
棕床已自檠,野宿更何营。
大海谁同过,空山虎共行。
身心相外尽,鬓发定中生。
紫阁人来礼,无名便是名。诗歌赏析:《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来自新罗国的头陀僧人的形象,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这位僧侣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宁静。首句“棕床已自檠”暗示了环境的简陋与简朴的生活态度;“野宿更何营”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哲学思考。接下来的“大海谁同过,空山虎共行”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的孤独与自然景观的壮观。最后两句“身心相外尽,鬓发定中生”则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名利的一种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禅意与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感。
《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以及诗人个人情感和哲理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