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临池柳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临池柳》是一首敦煌曲子词,写于唐代。这首曲子词以青楼女子的口吻,表达了被压迫者对现实不公的反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曲揭露社会现实的悲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望江南·临池柳》由唐代诗人创作,其具体作者不详。虽然无法确定确切作者,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反映了底层女性的悲惨遭遇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1. 作品原文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2. 主题思想

  • 《望江南·临池柳》通过对“我”与柳枝命运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主人公对封建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反抗精神。
  • 作品中的“我”被描述为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尽屈辱的妓女,通过柳树的形象,她诉说了自己如同无情的柳枝一样,被他人任意摆布的命运。
  1. 艺术特色
  • 该词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强烈。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柳树这一象征物,将个人命运与自然界中柳树的生长状态进行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词中的“攀我太心偏”等句子,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也表现了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无奈和愤怒。
  1. 文化意义
  • 《望江南·临池柳》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唐代乃至整个古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重要窗口。
  • 该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民间情感的关注和表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望江南·临池柳》作为唐代的一首敦煌曲子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探讨这首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