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秋天 送征衣

厅前夭桃柳线。
频为送征衣。
年每差良人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秋天,送征衣”是一首由唐代敦煌曲子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喜秋天·送征衣》的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古代文人或艺术家,他或她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该作品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1. 作品原文
  • 根据敦煌曲子的编年,这首词牌名“喜秋天”,属于唐朝时期的作品。原文如下:
    厅前夭桃柳线。频为送征衣。年每差良人见。
    这首词的上阙主要描述了一位妇人在庭院中等待她的丈夫出征的情景,用“夭桃柳线”比喻春天的景象,而“频为送征衣”则直接点明主题,即妇人频繁地送衣服给即将出征的丈夫。下阙则转向描写妇人内心的感受,“年每差良人见”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因丈夫出征而产生的孤独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别离与相思的画面。
  1. 作品背景
  • 根据敦煌曲子的编年记录,这首词作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人民的生活在这一时期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百姓的生活尤为艰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征人妇送衣的场景,不仅展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喜秋天·送征衣》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词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