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日非所书情

自从去岁别流沙,独恨今秋归望赊。
将谓西南穷地角,谁言东北到天涯。
山河远近多穹帐,戎俗迢观少物华。
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
凌晨倏闪奔雷电,薄暮斯须敛霁霞。
傍对崇山形屹屹,前临巨壑势呀呀。
昨来羁思忧如捣,即日愁肠乱似麻。
为客已遭迍否事,不知何计得还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非所书情》是一首出自唐朝的诗歌,而非清代的作品。此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与朝代:《秋日非所书情》的作者是佚名,而这首诗被归类为唐朝时期的作品。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的时间无从考究,但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可能是在唐代某个具体的年代完成的。
  1. 内容解析
  • 季节描写:诗中“自从去岁别流沙,独恨今秋归望赊”两句,通过“将谓西南穷地角,谁言东北到天涯”表达了诗人对遥远地域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 自然景观:“山河远近多穹帐,戎俗迢观少物华”这两句描绘了边疆地区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原地区的繁华。
  • 季节变化:诗中“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反映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同时也可能寓意着某种无常和变迁。
  • 内心世界:“凌晨倏闪奔雷电,薄暮斯”一句,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刻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充满了诗人对故乡、对时光流逝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各种自然意象,如“东君”,象征着春天的离去,同时暗示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秋日非所书情》作为一首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态度和情感。
  1. 现代意义
  • 自然与人生:通过对《秋日非所书情》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共鸣:这首诗中的许多元素,如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对故乡的思念等,都能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的时间。

《秋日非所书情》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都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