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诲而饯之

松柏坚且贞,涧水流复清。
勿久尘寰间,是非污耳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师诲而饯之》是唐代诗人还阳子杜希遁的作品,全文如下:松柏坚且贞,涧水流复清,勿久尘寰间,是非污耳聆。 这简短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人生态度。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师诲而饯之》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形式,每两句构成一首四句诗的单元,简洁明快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这种结构不仅符合古代诗歌的传统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艺术价值。

在文化与宗教背景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深受其影响。杜希遁作为一位多事之秋避祸汶郊的人物,可能更多地接触了道家或佛家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从文学技巧上看,《师诲而饯之》中的“师诲”二字,可能寓意着某种教诲或教导,而“饯之”则暗示了一种送别或赠别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松柏和涧水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坚持和清洁的品质,以及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从历史与文献角度来看,《师诲而饯之》虽然属于较为罕见的作品,但其出现在《正统道藏》本《大还丹金虎白龙论》中,表明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这种文献的记载不仅为我们理解这首诗的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唐代文学和道教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师诲而饯之》作为唐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特色,也在内容上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也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及其在不同时代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