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司徒宅牡丹

暮春栏槛有佳期,公子开颜乍拆时。
翠幄密笼莺未识,好香难掩蝶先知。
愿陪妓女争调乐,欲赏宾朋预课诗。
只恐却随云雨去,隔年还是动相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柴司徒宅牡丹》是唐朝诗人李中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春时节,柴司徒的府邸里盛开的牡丹花,展现了一种美丽而稍纵即逝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李中(857年—909年),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唐代著名诗人。李中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声山国学,后来在南唐中主、后主时期都曾任职,并担任过吉水尉、澄阳令等职。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乱与和平,但始终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留下了大量作品。
  2. 诗词原文:《柴司徒宅牡丹》原文如下:
    暮春栏槛有佳期,
    公子开颜乍拆时。
    翠幄密笼莺未识,
    好香难掩蝶先知。
    愿陪妓女争调乐,
    欲赏宾朋预课诗。
    只恐却随云雨去,
    隔年还是动相思。
  3. 诗词鉴赏:此诗通过对暮春时节牡丹花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对友情与爱情的珍视。“翠幄密笼莺未识”,描写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好香难掩蝶先知”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微妙的联系和相互感知。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是一首典型的唐诗佳作。
  4. 文化影响:李中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后世许多文人所赞赏,成为了研究唐宋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和吉祥,而李中的这首诗恰好捕捉到了这种象征意义,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了文化价值。
  5. 现代应用:在现代,李中的《柴司徒宅牡丹》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人们欣赏美、感悟生活的源泉。在各种文艺活动和展览中,这首诗经常被引用和朗诵,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柴司徒宅牡丹》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篇,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