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州令狐使君

颜冉德无邻,分忧浙水滨。
爱山成大癖,求瘼似诸身。
视事奸回尽,登楼海岳春。
野人如有幸,应得见陶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杭州令狐使君》是五代诗人贯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贯休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状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贯休(823年—913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人。唐代末年至五代初年著名的画僧和诗人。他出身于一个佛教家庭,从小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他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绘画方面,尤其是擅长水墨罗汉画,其笔法坚劲夸张,被誉为“梵相”,在世传颂。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如下:颜冉德无邻,分忧浙水滨。爱山成大癖,求瘼似诸身。视事奸回尽,登楼海岳春。野人如有幸,应得见陶钧。
  • 译文:颜冉德如同没有邻居,在浙江岸边分担忧愁。热爱山水成了极大的嗜好,就像关注自己的疾病一样。处理政事时清除了所有的奸邪小人,登上高楼看到大海和春天的景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果有缘,也应该有机会见识到陶渊明的风采。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的“浙水滨”、“海岳春”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内心的感受。
  • 诗人通过对比“奸回尽”和“海岳春”,展示了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痛恨,以及对于清明政治的向往。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上杭州令狐使君》不仅是贯休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研究唐代诗歌、绘画和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