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中作

通宵复连夕,其状只如倾。
却遣思山者,忽然嫌水声。
好花飘草尽,古壁欲云生。
不奈天难问,迢迢远客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雨中作》是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代。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贯休(836年—913年),字德隐,号銛岳人、虎丘拙翁等,唐朝末至五代时期的高僧与诗人。他出生于今浙江杭州临安市天目山支脉的清凉峰下。贯休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任南州刺史,父曾任国子助教,但因战乱家庭衰败,他自幼便出家为僧,法名道圆,后人尊称其为“剑南禅伯”。
  1. 文学风格:《苦雨中作》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中的心境和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例如,“通宵复连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好花飘草尽”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无常。

  2. 诗歌内容

  • 首联:“通宵复连夕,其状只如倾。”这句诗描述了长时间的连续下雨,如同倾倒一般。
  • 颔联:“却遣思山者,忽然嫌水声。”诗人被连绵的雨水所困扰,对远处的山峰产生了思念之情。
  • 颈联:“好花飘草尽,古壁欲云生。”这里的“好花”和“草”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而“古壁”则代表了坚硬的历史。
  • 尾联:“不奈天难问,迢迢远客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客人的同情和牵挂。

《苦雨中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画卷。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理解。对于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和研究这首诗不仅能够增加文学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