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僧

擎钵貌清羸,天寒出寺迟。
朱门当大路,风雪立多时。
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
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乞食僧》是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位在风雪中乞食的僧人形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这位僧人本心如月般的赞美,同时警示世人不应以貌取人。下面将进一步解析此诗:

  1.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 作品出处:《乞食僧》是唐代著名画家贯休的作品。他在绘画艺术上成就非凡,其画作多表现出禅宗的思想与精神。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唐代佛教盛行的背景下创作的。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僧不自耕自食,选择“乞食”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于僧人生活状态的思考。
  1. 诗句解析
  • 首句意境:“擎钵貌清羸”,描述了僧人手持钵具的形象。这里的“清羸”形容僧人身体消瘦,但内心却保持清洁和坚定。
  • 次句情感表达:“天寒出寺迟”,反映了僧人不畏严寒,坚持出寺求食的坚毅。这一句通过天气和行动,突出了僧人的毅力和不易。
  • 第三句意象:“朱门当大路”,用“朱门”指代富有之家的大门,象征着世俗社会的诱惑与复杂。“当”字则表达了这些诱惑无处不在,而僧人在此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 末句哲理寓意:“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提醒世人不要轻视僧人,因为真正的佛性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的清净与坚持。
  1. 主题思想
  • 僧人形象:通过对这位僧人的描述,展现了他不为世俗所动,坚守本心的品质,体现了禅宗对于自我修行和内在修养的重视。
  • 社会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僧人个人行为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要有一颗不为所动的心。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这位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眼神、动作和表情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 语言优美:诗句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的语言富有美感。同时,诗句的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1. 文化影响
  • 禅宗文化传播:这首诗是禅宗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内心的清净与超脱。
  • 后世影响:这首诗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许多学者通过解读这首诗,深入探讨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乞食僧》不仅是一幅反映佛教教义的艺术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这位僧人的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写,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关于宗教和哲学的深刻见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