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衲僧之江西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乾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祗宁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衲僧之江西》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阐述:

  1. 作者介绍
  • 贯休(823~912年),字德隐,婺州兰溪人,唐代著名的画僧和诗人。他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而过目不忘,后成为前蜀主王建的重要僧人,被封为“禅月大师”。
  1. 诗歌原文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  
  1. 诗意解析
  •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描述了一幅风雨交加、艰难前行的场景。尽管缺乏确凿的证据,但仍然坚持信念或目标。
  •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描绘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中寻求食物的经历,通过“干菱”这一细节展现了生活的艰辛。
  •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强调了与自然为伴的重要性,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
  • 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意味着在困境中找到安宁,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送衲僧之江西》作为贯休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