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

及霤龙鳞动,君臣道义深。
万年轩后镜,一片汉高心。
北狄皆输款,南夷尽贡琛。
从兹千万岁,枝叶玉森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是唐代僧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贯休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唐朝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君臣之间道义的深厚。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背景
  • 贯休简介:贯休(832年—912年),字德隐,俗姓姜。他是唐朝的一位高僧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以其卓越的诗歌才能闻名于世。贯休的生平经历了不少波折,曾在成□麾下效力,后来因战乱漂泊至荆州、杭州等地。
  • 文学成就:贯休的诗歌创作以佛教思想为指导,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他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禅宗思想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
    《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全文如下:
寿春进祝圣七首  
从谏如流  
溜龙鳞动,君臣道义深。  
万年轩后镜,一片汉高心。  
北狄皆输款,南夷尽贡琛。  
从兹千万载,长奉两仪钦。  
  1. 诗意解析
  • 君臣道义:诗中的“溜龙鳞动”象征着君臣之间默契无间的交流,表明了皇帝与臣子之间深厚的道义联系。“万年轩后镜,一片汉高心”则描绘了皇帝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反映了他作为明君的治国理念。
  • 边疆和平:“北狄皆输款,南夷尽贡琛。”这句话描述了唐朝国力强盛,周边少数民族归顺,展现了朝廷的威望和影响力。
  • 历史传承:“从兹千万载,长奉两仪钦。”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君臣关系的永恒传承和崇敬之情,认为这样的治理模式能够持续千秋万代。
  1. 艺术特色
  • 韵律和谐:全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音律规整,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溜龙鳞动”、“万年轩后镜”,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
  1. 历史影响
  • 政治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盛世时期的政治风貌,强调了君臣间的和谐关系和政治上的开明治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宗教价值:作为一位佛教僧侣,贯休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也展示了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宗教情怀和文化自信。
  1. 读者推荐
  • 学术研究: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宗教思想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的学者来说,《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是一篇值得深入分析的文献。
  • 普通读者: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艺术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