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蹴危梁翠拥沙,钟声微径入深花。
嘴红涧鸟啼芳草,头白山僧自捍茶。
松色摧残遭贼火,水声幽咽落人家。
因寻古迹空惆怅,满袖香风白日斜。
春游灵泉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游灵泉寺》并非贯休所作,而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的作品。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朱彝尊所创作,与唐代诗人贯休无关。《春游灵泉寺》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通过描绘灵泉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春游灵泉寺》的作者是朱彝尊。朱彝尊(1629年-1712年),字锡鬯,号朱子、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与厉鹗、严遂成为“浙派三友”。朱彝尊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春游灵泉寺》的内容主要描写了灵泉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首联“水蹴危梁翠拥沙,钟声微径入深花。”生动地描绘了灵泉寺周围的山水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颔联“嘴红涧鸟啼芳草,头白山僧自扞茶。”则进一步展现了寺庙内僧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颈联“松色摧残遭贼火,水声幽咽落人家。”反映了战争给灵泉寺带来的破坏,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尾联“因寻古迹空惆怅,满袖香风白日斜。”则是作者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春游灵泉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非常丰富。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感。同时,通过对灵泉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春游灵泉寺》是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通过对灵泉寺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