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

溪木萧条一凭阑,玉霜飞后浪花寒。
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乾。
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
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是贯休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慨与寄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贯休简介:贯休(832年—912年),字德隐,一字图南,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他原籍浙江兰溪,后迁居江西清江。贯休的诗名高节,其作品以豪放不羁著称,被时人称为“得得和尚”。他的画作尤其擅长罗汉,笔法坚劲,形象夸张,被称为“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贯休享有很高的声誉。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溪木萧条一凭阑,玉霜飞后浪花寒。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干。”“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溪木萧疏,玉霜飘落,浪花寒冷,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使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境与所处环境。
  • 寓意深远:诗人通过描写钓鱼船、风吹烟雾、古木和捣衣声等细节,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孤独与寂寞。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 哲理思考:诗中“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只有当内心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的美;然而,过度沉迷于山水景色之中,反而会导致心灵的空虚。这种对生活态度的探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1. 文化价值
  • 佛教文化影响:作为一位画僧和诗僧,贯休的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融入了禅宗的思想,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感悟,体现了佛教“一切皆空”的哲学观念。
  • 地方特色:这首诗作反映了当时的地域特色和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

《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贯休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