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传

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
想得先生也知自,欲将留与后来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比干传》是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一首词,而非诗歌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昏君亡国的情节,表达了诗人对忠良之士比干的同情和赞赏,以及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比干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贯休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贯休是唐代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高僧,他以其诗画闻名于世,尤以绘画罗汉著称。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齐己、皎然并称为“唐三高僧”。贯休在81岁时圆寂于前蜀,他的一生和艺术成就都为后世所传颂。

《比干传》的内容主要围绕昏王亡国的情节展开。诗中通过对比干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将他视为忠诚的象征。诗中的“昏王亡国岂堪陈,只见明诚不见身”等句,表达了诗人对昏庸之君的失望以及对忠诚人物的赞扬。

《比干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同样深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