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修竹处士

种竹人何在,乡邻久未忘。
冰霜馀节操,云锦见文章。
散帙依朝爽,移樽坐夕凉。
儿孙皆玉立,尤足继遗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修竹处士》是明代丁鹤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已故处士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挽修竹处士》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丁鹤年,他的生平事迹丰富,是元朝回回商人的后代,曾祖阿老丁与弟乌马儿均是元时的巨商。由于元末战乱,他避祸至浙江,并在此时期创作了这首《挽修竹处士》。他的诗作深受时人喜爱,尤以《海巢集》、《鹤年诗集》流传甚广。

  2. 诗词原文:《挽修竹处士》原文如下:“种竹人何在,乡邻久未忘。冰霜馀节操,云锦见文章。散帙依朝爽,移樽坐夕凉。儿孙皆玉立,尤足继遗芳。”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丁鹤年的哀悼与怀念。

  3. 艺术特色:《挽修竹处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用词典雅,句式整齐,体现出诗人扎实的诗歌功底;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冰霜馀节操”中的“冰霜”象征着坚强不屈的品质;“云锦见文章”则暗示这位处士的文采非凡。此外,整首诗的情感流露自然而真挚,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使读者易于产生共鸣。

  4. 历史背景:《挽修竹处士》的创作背景是元末战乱期间,许多文人因避祸而迁往南方。丁鹤年的这段生活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在晚年学习佛学,结庐居父墓的生活状态也影响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使得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哲思色彩。

  5. 文化影响:《挽修竹处士》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赞誉,而且其影响力延续至今。这首诗被众多学者研究和引用,成为研究丁鹤年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传播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6. 赏析与评析:对于《挽修竹处士》,学者们有诸多精彩的评析和赏析。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展现了丁鹤年深沉的情感以及他对亡者的深深缅怀。这些点评不仅揭示了这首诗的内涵,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挽修竹处士》作为明代丁鹤年的代表作,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思的诗作,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和个体经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丁鹤年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