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凤浦方氏梧竹轩

凤鸟曾闻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
政怀剪叶书周史,却恨翻枝入楚歌。
金井月明秋影薄,石坛风细晚凉多。
中郎去后知音少,共负奇才奈老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凤浦方氏梧竹轩》是明代丁鹤年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个地方的深情,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诗歌原文
    鸣鸟曾闻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
    政怀剪叶书周史,却恨翻枝入楚歌。
    金井月明秋影薄,石坛风细晚凉多。
    中郎去后知音少,共负奇才奈老何!

  2.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梧桐和竹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知音难寻的无奈。
  • 意象运用:通过对梧桐与竹子的描述,展现了自然之美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和深度。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
  • 作者经历:丁鹤年是一位回族诗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战乱与迁徙,这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
  • 艺术成就:丁鹤年以精深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著称,其诗作在当时就受到广泛的赞誉。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题凤浦方氏梧竹轩》是丁鹤年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 历史意义:作为研究元代文学及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此诗对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和参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丁鹤年的诗歌语言优美,用典恰当,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 结构布局: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精心构思的篇章结构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
  • 象征意味:在这首诗中,梧桐和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品质。

《题凤浦方氏梧竹轩》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丁鹤年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首七言律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及其文学成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