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馀姚滑伯仁先生

独木桥边薜荔门,全家移住水云村。
猿声专夜丹山静,蜃气横秋碧海昏。
诗卷自书新甲子,药壶别贮小乾坤。
陶渔耕稼遗风在,差胜桃源长子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鹤年的《寄馀姚滑伯仁先生》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丁鹤年:元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诗词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感慨。在《寄馀姚滑伯仁先生》中,丁鹤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 作品风格:此诗体现了丁鹤年婉约派的风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友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丁鹤年到余姚拜访友人滑伯仁时,两人共游山水,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在《寄馀姚滑伯仁先生》这首诗中,丁鹤年表达了他对这段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
  1. 原文赏析
  • 内容概括:诗中描述了与滑伯仁先生相聚的场景,如“独木桥边薜荔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深厚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 情感表达:全诗贯穿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还是对友情的回顾,都充满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艺术手法: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练衣如霜鬓颜好”,不仅形容了友人的美好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元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酒浇愁,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 地域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使得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丁鹤年作为元代文人,其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学的坚守,也有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1. 文学价值
  • 情感共鸣:《寄馀姚滑伯仁先生》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触动了读者的心弦,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 艺术成就:从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显示出丁鹤年的卓越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1. 相关研究
  • 学者评论:多位学者对丁鹤年的诗歌进行了研究,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 学术探讨:丁鹤年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诗歌本身,还包括了他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这些研究为理解元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寄馀姚滑伯仁先生》不仅是丁鹤年的一篇佳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在面对别离时的那份无奈与坚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