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抚长松昼掩扉,岁寒高节想无违。
茯苓春暖供斋钵,萝薜秋清制道衣。
云满碧山龙起蛰,月明沧海鹤来归。
净瓶满贮菩提水,恐有人参第一机。
独松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鹤年并非明代诗人,而元代的著名文人。丁鹤年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独松庵》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下面将对丁鹤年及其作品《独松庵》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丁鹤年,字龄友,号天游、纯白山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丁鹤年出生于浙江黄岩(今台州市),其家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曾任官于朝廷。丁鹤年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却非常高,尤其是在诗歌和书法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作品特色:《独松庵》这首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丁鹤年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诗句中的“茯苓”、“萝薜”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松树四季的变化,更隐喻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追求。同时,诗中通过对云满碧山、月明沧海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历史意义:《独松庵》不仅是丁鹤年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抗争中的坚韧。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独松庵》是元代丁鹤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代表了丁鹤年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研究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以及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