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胡敬文县尹

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
昆冈火后馀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
凫舄趋朝天阙近,《霓裳》度曲月宫深。
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胡敬文县尹》是元代丁鹤年的一首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丁鹤年,号白石,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画家,与杨维桢、范椁并称“元末三大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时期:丁鹤年的诗歌创作活跃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丁鹤年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痛苦。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内容: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昆冈火后馀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凫舄趋朝天阙近,霓裳度曲月宫深。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
  •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元末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中“十年兵革尽消沉”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而“昆山火后余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则表达了在战乱之后重建家园的希望与喜悦。最后两句“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则是诗人对于远离家乡、投身政治的感慨与无奈。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昆山火后余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等意象生动形象,不仅反映了战争后的萧条景象,也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希冀和对历史的思考。
  • 情感表达:全诗洋溢着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丁鹤年作为元末“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 后世评价:《寄胡敬文县尹》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研究。

可以发现《寄胡敬文县尹》不仅是丁鹤年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元末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领略到丁鹤年的诗才,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元末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