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潘天英韵

人生一传舍,于世懒蝇营。
千古月知己,四时花有情。
吟怀今郑綮,家学昔玄成。
自适眼前乐,何须身后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潘天英韵》是宋朝诗人于石所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从多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
  • 于石,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为宋元间婺州兰溪人。
  • 他的外貌古气刚,个性喜诙谐,自负甚高。
  • 在宋亡之后,他选择隐居不出,致力于个人的精神世界。
  1. 诗歌原文
  • 人生一传舍,於世懒蝇营。
  • 千古月知己,四时花有情。
  • 吟怀今郑綮,家学昔玄成。
  • 自适眼前乐,何须身后名。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千古月知己”与“四时花有情”两句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状态,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平仄和谐的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特别是“吟怀今郑綮,家学昔玄成”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追忆,也体现了他对家学的传承与自适的生活哲学。
  • 文化内涵:《再和潘天英韵》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宋代末年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在修养的态度,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典型写照。
  1. 写作背景与影响
  • 《再和潘天英韵》是在南宋灭亡后,诗人于石隐居期间所作,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人研究宋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再和潘天英韵》是于石在其隐居生涯中所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是于石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诗歌的读者来说,理解并欣赏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感受到诗人那份超逸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