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庸赴石埭校官

先生官已冷,县僻冷于官。
坐席岚归润,琴坛月过寒。
奇峰花作朵,幽濑玉为湍。
所喜无迎送,高吟寄碧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伯庸赴石埭校官》是元代诗人丁复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述王伯庸赴任石埭校官的背景和环境,展现了丁复的诗风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丁复,字仲容,天台(今属浙江)人。他在元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举但未就任,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有诗名,有《桧亭集》。他的诗歌自然俊逸,不事雕琢。丁复的诗歌风格简洁自然,不事雕琢,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审美追求。

  2. 诗歌原文
    先生官已冷,县僻冷于官。
    坐席岚归润,琴坛月过寒。
    奇峰花作朵,幽濑玉为湍。
    所喜无迎送,高吟寄碧澜。

  3. 诗歌解析

  • “先生官已冷”:这句表达了王伯庸在地方上的职位并不显赫,与官场中的热闹形成对比。
  • “县僻冷于官”:这里的“县僻”指的是王伯庸所在的地区相对偏僻,而“冷于官”则暗示了王伯庸的官职在当地并不受到重视或欢迎。
  • “坐席岚归润,琴坛月过寒”:描述了王伯庸的工作环境,可能指的是他在衙门中工作的场景。
  • “奇峰花作朵,幽濑玉为湍”:这两句描绘了王伯庸所在地的自然景色,奇峰秀美如花,幽深的小溪清澈透明。
  • “所喜无迎送”:王伯庸在此地没有迎来送往的繁琐礼节,可以自由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 “高吟寄碧澜”:王伯庸通过高声吟诵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他的内心世界如同碧波荡漾。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王伯庸官职的冷落和他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象征手法:奇峰和幽濑等自然景物象征着王伯庸的性格和志趣,通过这些景物的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情感表达
  • 对王伯庸的赞美:诗人对王伯庸的才华和性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仰慕的人。
  • 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王伯庸的深厚友情和相互间的了解,体现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1. 文化价值
  • 地方文化反映:通过对王伯庸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出当地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 诗人风格体现:丁复的诗歌风格简洁自然,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1. 教育意义
  • 文学素养培养:这首诗不仅是丁复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元代文人文学修养的展现。它鼓励人们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 品德修养启示:诗中对王伯庸的描写,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乐观的态度,展现出高尚的品德。
  1. 社会影响
  • 文学传承:这首诗作为丁复诗歌作品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展示了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追求,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交流: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送王伯庸赴石埭校官》这首诗不仅是对王伯庸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元代文人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示。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