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灵台月,圆明适中规。
谁知相对者,曾悟未磨时。
去垢元来净,观空了不疑。
水边闲独立,照见白须眉。
为如镜净上人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如镜净上人赋》:静夜思的诗意
在宋诗的海洋中,我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星星——《为如镜净上人赋》。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仇远所作,它用极简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生活真谛的探求。
“一片灵台月,圆明适中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轮明月高悬夜空,皎洁无瑕,恰到好处地映照出人间万象。月光如洗,照见一切虚妄,也映出了内心的空寂。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清明。
“谁知相对者,曾悟未磨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哲学的思考:我们常常以为与外界的接触才是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真正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这种体验是经过反复思考、实践后的深刻体悟,而非一蹴而就的知识。
“去垢元来净,观空了不疑。”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对于自我的净化和对世界的超然看待。这里的“去垢”比喻了去除心中的杂念和烦恼,“净”则是指心境的纯净无暇。而“观空”则是一种哲学上的洞察,即超越物质世界的执着,达到对万物本源的明了。
“水边闲独立,照见白须眉。”诗人选择在水边独立,以月亮为镜,反射出自己的容颜。这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描绘,更像是对人生旅途的反思——无论是人生的起起落落,还是岁月的沧桑变迁,都不过是水中倒影,终将消散于无边的宇宙之中。
《为如镜净上人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更启发我去探寻生命的深处,去寻找那份内心的平和与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