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吟赠程禹仲

我月太古色,我琴太古音。色见音声求,焉能知我心。
月到茅亭夜亭午,据梧坐看胎仙舞。本无圆缺无亏盈,心迹双清游太古。
笑渠空向广寒游,记得霓裳羽衣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琴吟赠程禹仲》是仇远的一首古风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高尚情操的赞扬。以下将详细解读这首诗歌:

  1. 作者介绍
  • 作者生平:仇远(1247年~1326年),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字仁近,号履斋,晚号东篱。他在元朝时期被追封为宋文信公。
  • 创作特点:仇远的诗作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独特,擅长用典,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
  • 月太古色,琴太古音。色见音声求,焉能知我心。
  • 月到茅亭夜亭午,据梧坐看胎仙舞。
  • 本无圆缺无亏盈,心迹双清游太古。
  • 笑渠空自苦,何曾识我意。
  1. 诗歌鉴赏
  • 意象描绘:诗歌中运用“月”、“琴”等元素作为意象,通过它们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月太古色”和“琴太古音”展现了月亮和琴的古老风貌,象征着高洁和古朴。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比“色见音声求”,表达了对友人深刻的理解和理解。诗句中的“焉能知我心”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和理解。
  • 象征意义: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如“月亭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胎仙舞”则暗示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哲理思考:通过对月亮和琴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即“心迹双清游太古”。这种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月琴吟赠程禹仲》创作于元代,具体时间不详。
  •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史料并无明确记载,因此只能根据诗的内容进行推测。可以推断,此诗可能是在与程禹仲的一次聚会或交流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其人品和才华的敬佩之情。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古风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古代诗词中的瑰宝,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承: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月琴吟赠程禹仲》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