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翁石桥

金椎谁奋破山霆,趋石浑疑走六丁。
间道便须横螮蝀,长竿先已竖蜻蜓。
济川作略君堪纪,吟雪行藏我欲经。
领取溪山好风月,更看高架翼然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清翁石桥》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方凤的基本信息:方凤,宋末元初人,又名景山或韶父,字韶卿(韶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宋末时曾因文学才华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后不仕。
  • 诗歌创作风格:方凤擅长古今诗作,其诗歌风格纯密且自成一家,不拘泥于雕琢,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并被后世传颂。
  1. 诗歌原文
  • 金椎谁奋破山霆,趋石浑疑走六丁。间道便须横螮蝀,长竿先已竖晴蜓。济川作略君堪纪,吟雪行藏我欲经。领取溪山好风月,更看高架翼然亭。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吴清翁石桥》中的“领取溪山好风月”,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怀。
  • 哲理思考:“济川作略君堪纪”和“吟雪行藏我欲经”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体悟,表达了对于世事洞明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1. 诗歌的艺术成就
  • 形式与技巧:方凤运用传统的律诗形式,结合自己的创新,使诗歌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新颖性。
  • 主题深度:诗中不仅有对景物的描写,还有深层的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南宋遗民的方凤,在元朝时期仍能保持文人的身份,并以诗歌记录时代变迁和个人感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 文学影响:《吴清翁石桥》作为宋末元初的重要文学作品,对后世尤其是元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研究当时文学状况的珍贵文献。

《吴清翁石桥》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它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还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