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对菊得菊字

怀哉止所翁,与我几觞菊。
方当旧节来,已作秋原哭。
会葬有远朋,风雨此淹宿。
佳儿敬父执,姻友更敦睦。
投辖不愧遵,设醴仍为穆。
其如插萸遍,不见而翁独。
悲欢今昨筵,还往东西毂。
回首试长望,依依但云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通常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下将根据文本《重阳对菊得菊字》进行分析:

  1. 作者简介:方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以其精于诗作而知名。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婉约细腻的一面,也有豪放激昂的风格。

  2. 诗歌原文:“怀哉止所翁,与我几觞菊。方当旧节来,已作秋原哭。”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逝者的怀念和哀伤之情,通过对菊花的赞美来寄托哀思,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感和艺术素养。

  3.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菊花在重阳节冒雨盛开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人的缅怀和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以及对生命的感慨。通过对菊花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5. 历史影响:尽管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其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意境和技巧的高度结合。

《重阳对菊得菊字》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