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张宣慰三首

奉宣德意慰群生,曾未□年政已成。
乃父勋名在彝鼎,当家衣钵合钧衡。
如何归隐山林得,不管从来利禄轻。
裴度淮西功业了,伫乘驲传上神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饯张宣慰三首》是宋代诗人王义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王义山对张宣慰的深切同情与理解,同时也折射出宋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特色,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化与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奉宣德意慰群生,曾未三年政已成。乃父勋名在彝鼎,当家衣钵合钧衡。如何归隐山林得,不管从来利禄轻。裴度淮西功业了,伫乘驲传上神京。” —— 王义山《饯张宣慰三首·其一》
  • 译文:我奉命传达朝廷旨意,安慰众生,未曾想到三年之内国家政令已定,我父亲的功勋名望如同宝鼎,家中的重任需要你承担。如今你想隐居山林却不得,不管曾经的利禄对你来说是否重要,你的功勋已经告成,等待你的是乘坐驿马传书回到京城。
  1. 诗歌赏析
  • 诗中通过“奉宣德意”表达了诗人对张宣慰职责的认知与尊重,认为他有责任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曾未三年政已成”则反映了张宣慰在短时间内即完成了重要的政治任务。
  • “乃父勋名在彝鼎”,这里用“彝鼎”比喻父亲的荣誉与地位,说明张宣慰的父亲曾经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他的子嗣也承继了这份荣耀。“当家衣钵合钧衡”则暗示张宣慰现在担任着重要的职务,需要妥善处理国家大事。
  • “如何归隐山林得”透露出诗人对张宣慰可能选择隐逸生活的关切,同时反映出一种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不管从来利禄轻”表达了无论名利大小,都不会影响张宣慰的决心和信念。
  • “裴度淮西功业了”引用历史人物裴度,作为对比,突显张宣慰的功绩已然确立。最后一句“伫乘驲传上神京”意味着诗人期待着张宣慰能够迅速完成任务,并平安返回京城。
  1. 创作背景
  • 《饯张宣慰三首》可能是在宋朝某次重大国事或军事事件后,由王义山作为官员代表向即将前往前线或边疆执行任务的官员表达敬意和勉励之作。这种作品常见于古代文学中,用于表达作者对即将离任者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寄寓了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该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简洁紧凑,语言质朴而有力,充分展现了宋诗的风貌。
  • 王义山通过对张宣慰的政治成就和社会责任感的描述,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 在历史上,这首诗被多次收录于各种文学作品集中,成为研究宋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的重要文献之一。
  1. 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 《饯张宣慰三首》不仅是王义山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士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通过对张宣慰个人经历的描绘,诗作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 诗中的“奉宣德意”和“裴度淮西功业了”等表述,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忠诚于国家、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普遍认同和追求。

《饯张宣慰三首》不仅展现了王义山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是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