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道中

荒荒大野兼天远,浑浑长河与海通。
云暗春城榆荚雨,浪翻沙岸鲤鱼风。
简书上计千艘集,玉帛来朝九域同。
献纳愿陪青琐议,衰迟已是白头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河道中》是明代刘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背景: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刘崧,字子高,江西泰和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工诗。他在洪武年间因事被贬为小官,随后又被召回任礼部侍郎,并最终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去世。他的生平充满波折,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成就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 文学成就:刘崧在江西诗派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除了《黄河道中》外,他还著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等著作。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广泛的学识与深厚的文学功底。
  1. 诗歌原文
  • 《黄河道中》的全文如下:
    一河盘注两堤间,十里应多北曲湾。
    南舰经年载盐去,北船尽日送军还。

  • 诗句解析:第一句描述了黄河两岸的景色,河水在堤坝间缓缓流淌,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第二句则描绘了船只往来的情景,南边的船只满载着食盐,而北边的船只则不停地运送着军队所需的物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黄河这一古老河流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生活状态。

  1. 历史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作完成于明朝初期,即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二年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刘崧经历了从官场失意到再度起用的曲折过程,这段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 社会背景:当时的中国处于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的历史过渡期,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如《黄河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黄河道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诗意,充分体现了刘崧的文学造诣。通过对黄河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艺术境界。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人通过对黄河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1. 文学影响
  • 历代评价:后世学者对《黄河道中》的评价颇高,认为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传承价值:作为明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黄河道中》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也为研究明朝初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黄河道中》不仅是刘崧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早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