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江

春草茫茫阔,春江渺渺流。
断魂欲谁诉,极目使人愁。
更过天垂处,应无地尽头。
豪商似差乐,槌鼓发盐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大江》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在这首诗中,高启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触景生情,吊古思今,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描绘,赞颂了明朝的统一与繁荣,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忧虑。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开国之初,此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与分裂的困境,而高启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统一国家的深切渴望。他不仅看到了历史的殷鉴,还特别提出“战乱初平事休息”,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对和平时代的向往。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贯穿在整个诗篇之中。

从艺术表现上来看,《望大江》以其壮阔的景色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共鸣。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钟山、大江的雄奇壮丽,同时以悲壮的情绪缅怀了金陵的历史,慨叹凭险割据者的覆灭。这种对比强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艺术造诣。

从文化价值来看,《望大江》不仅是高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明朝初期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这种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首诗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望大江》作为高启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