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

每喜佯狂叟,穷途说共财。
忽辞酒仙市,径上客星台。
鼓枻携支遁,过门忆老莱。
恐劳鸡黍具,或可致新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原文
    每喜佯狂叟,穷途说共财。
    忽辞酒仙市,径上客星台。
    鼓枻携支遁,过门忆老莱。
    恐劳难黍具,或可致新醅。

  2. 作者介绍
    方回(1227-1301),字万里,号虚谷,又号紫岩山人、桐江老农、潜溪老农等,江西萍乡人。他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教育家。其诗多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被誉为“江西诗派”的杰出代表。

  3. 诗词赏析

  • 《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描绘了诗人在与两位僧人同舟时的情景,以及他对这种关系的珍视和感慨。诗中通过描述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中平凡而美好时刻的珍惜。
  • 诗歌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如“每喜佯狂叟,穷途说共财”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鼓枻携支遁,过门忆老莱”则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心灵相通的境界。
  •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养的高度。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生活哲理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元代文化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