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五日

倏忽何庸诘,参差未易齐。
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
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
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月十五日’是方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时代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品原文及赏析
  • 原文:“倏忽何庸诘,参差未易齐。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
  • 赏析:《十一月十五日》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诗中的“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生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衰老的无奈和对于死亡的淡然接受,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深沉又富有哲理。
  1. 作者背景
  • 方回简介: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学者。他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中进士,后因政治变故,一度依附贾似道,后因不满其政治立场而上书批评。方回晚年致力于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如《桐江集》、《续古今考》等。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宋末元初的重要诗人,方回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他擅长五言律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后世评价:《十一月十五日》作为方回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展示了方回的诗歌创作才能,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十一月十五日’不仅是方回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历史的教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