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今年更索裘,穷山积雨冷于秋。
斯须变化真难料,宿昔沉绵幸少瘳。
老强读书犹有益,贫因知道故无忧。
葵花零落浑闲事,且望田家早稻收。
五月六月雨寒二十馀日
介绍
《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并非方回所作,而是元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的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以及写作背景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方回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方回(1227年—约1306年),字万里,号灵溪,浙江湖州人,南宋后期的文学家。他与戴表元、饶介等人被称为“永嘉四灵”。方回的诗作以议论见长,其词风直率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关注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成就。
诗歌原文及译文:五月今年更索裘,穷山积雨冷于秋。斯须变化真难料,宿昔沉绵幸少瘳。老强读书犹有益,贫因知道故无忧。葵花零落浑闲事,且望田家早稻收。
注释:这首诗共有四句,每一句都有相应的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其中“今年更索裘”指的是今年天气寒冷,人们需要穿上厚衣服;“穷山积雨冷于秋”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水连绵不绝,使得山区的天气比秋天还要冷;“斯须变化真难料”表达了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无常感到难以预料;“宿昔沉绵幸少瘳”则是说虽然天气寒冷,但幸运的是,这种状况已经有所缓解;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希望农民能够早些收获。
作品赏析:《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时局的关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方回诗词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评析:在评析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再次,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观,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最后,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元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而这首诗的创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写作背景:《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方回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当时元朝已经建立,但国家仍处于战乱之中,社会秩序尚未稳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方回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生活的担忧和关切。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以来文学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的传统精神。
除了以上对《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的介绍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 了解方回的生平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方回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情怀。通过研究方回的生平,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思想特点和他的诗歌创作的背景。
- 分析这首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用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在这首诗中,方回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风云,这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提供了新的视角。
- 探讨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方回的文学成就。方回的诗歌创作在宋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我们了解宋元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月六月雨寒二十余日》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方回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