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五日

暮雨萧萧鼓角风,草枯木落雁横空。
每逢九日不胜感,垂近七旬无奈穷。
螃蟹今年犹未有,茅柴我辈亦堪中。
篱边瘦菊青如粟,已胜芙蓉万朵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初五日》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九月初五日》是宋代诗人方回在特定节日所作,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和体验。
  1. 诗歌原文
  • 暮雨萧萧鼓角风:描述了黄昏时细雨纷飞,伴随着鼓角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草枯木落雁横空:描绘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雁群在空中飞翔,显得格外醒目。
  • 每逢九日不胜感:诗人提到每逢农历九日前后,总会感慨时光流逝,感叹岁月无情。
  1. 诗意解析
  • 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中的“草枯木落雁横空”生动地表达了秋天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 表达情感:通过“每逢九日不胜感,垂近七旬无奈穷”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无情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传统文化的体现:诗歌中涉及的传统节气(寒露)、祭祀习俗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情感抒发:通过细腻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鼓角风”、“草枯木落雁横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韵脚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展现了宋代诗词的音韵美。

《九月初五日》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它捕捉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感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