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檠彻晓一灯寒,椰腹中藏万卷宽。
了事足为良吏易,读书真作大儒难。
隐身雁鹜虽常调,致位貂蝉可显官。
褒鄂功臣不须此,长枪挽出进贤冠。
刘子华儒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子华儒吏》是南宋文学家方回的作品。在宋代,儒学和官员身份的思考成为了当时文人关注的焦点。《刘子华儒吏》,即方回所著,以对儒学和官员身份的思考为主题,探讨了成为真正的大儒与合格的吏员之间的差别。
《刘子华儒吏》不仅仅是方回个人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也是宋代儒学与官员责任、使命交织的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一窥宋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对官员职责的理解。诗中“短檠彻晓一灯寒,椰腹中藏万卷宽”描绘了学习之路的孤独和辛劳。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了事足为良吏易,读书真作大儒难”这句话揭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相对容易,但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却非常困难。这反映了方回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儒家理想的深刻理解。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刘子华儒吏》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到之处。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世界。例如,“清晨一灯寒冷、椰腹藏书”等句子,都充满了诗意,让人读来既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又能体会到作者的崇高追求。这种艺术表现力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感染力。
《刘子华儒吏》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理念的诗歌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宋代儒学与官员身份的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知识、理想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儒学以及官员职责的人来说,《刘子华儒吏》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