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

六老臞儒十二僧,柴桑醉士肯为朋。
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闲人缠葛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是一首描绘东晋时期庐山白莲社高僧和贤士的生活情景的宋代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的作者是宋朝的方回。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对那个时代高僧和贤士的观察与想象。
  2. 诗词原文与翻译:该诗的原文为“六老臞儒十二僧,柴桑醉士肯为朋。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闲人缠葛藤”,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六位老者、十二位僧人,柴桑的醉汉们愿意成为朋友。葫芦相互缠绕,更需闲人纠缠葛藤”。诗句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和自由生活的深深向往。
  3. 诗词赏析:方回在创作此诗时,不仅通过描述庐山白莲社的场景,还借助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是对那些隐居山林的高僧与贤士的描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与道德修养的重视。
  4. 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该诗运用了连环画的形式,通过细致入微的线条勾勒,将庐山白莲社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手法,使得画作线条感强烈,树木和山石的线条极富质感,枝叶多用尖笔鹰爪法,苍劲挺秀。图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动物元素,如虎、豹、驯鹿等,它们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理解和赞美。

方回的《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更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画卷,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通过对该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