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宾旸桂枝塘

吴越兹上游,一江贯千山。
山峻江更急,力耕云雾间。
民穷实可悯,俗俭无与班。
瓮灌既已拙,斗籴弥足叹。
十日天不雨,魃也肆厥奸。
吾昔忝长吏,郡图朝夕看。
水源浅易涸,无地施防关。
此陂筑千所,岁事或苟完。
幽人采荷衣,堤岸穷跻攀。
更觉沧浪篇,万顷吹波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宾旸桂枝塘》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此诗:

  1. 诗歌原文
  • 开篇意境:《次韵宾旸桂枝塘》的开头描绘了吴越地区上游的景象,一江贯穿千山,山势峻峭,江水湍急,力耕于云雾之间。
  • 社会现实:诗中表达了对民穷和俗俭的深切悯念,指出水源浅易干涸,无地施防关,以及瓮灌和斗籴的困难,体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苦和社会状况的严峻。
  • 政治感慨:诗人回忆自己曾任长吏之时,郡图朝夕看,表现出对过去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心。
  • 自然景色:描述了筑陂千所的情景,岁事或许苟完,但更深层的是诗人对于治水和农业的无奈与忧虑。
  1. 作品特点
  • 写实性: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和生动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面貌,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 抒情性:诗人在描写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抒情色彩。
  • 哲理性: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层次观察与思考,诗歌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性,引人深思。
  1. 创作背景
  • 作者经历:方回(1227—1308)字万里,号灵弦老人、高密居士,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一生经历了宋元鼎革,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元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方回以诗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忧虑。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方回善于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语言精炼:诗中使用简练的词汇,通过寥寥数语,便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感慨表现出来,体现了极高的语言功底。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山峻江急”、“民穷实可悯”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次韵宾旸桂枝塘》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感悟和人文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