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

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
素娥应不老,苍鬓可怜生。
追想欢呼处,翻成叹息声。
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篇词作。该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时年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贬至黄州。此诗为作者中秋夜在黄州赏月时所作,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抒情词。开头两句写自己赏月的见闻。一个“几”字,点出月亮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多时了。一个“疑”字,写出了诗人求而不得的怅惘。三、四句转入作者的想象:他似乎在星空中伸手触摸到了广寒宫的栏杆,但一时却无法弄清楚现在究竟是一年,还是一个月。“宫阙”,指代天上的宫殿。“何年”,即不知是一年还是一月。这几句表现出词人既想到天上宫阙,又想得到人间,对二者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

词人笔锋一转,由天上回到人间。“我欲乘风归去”,化用庄周《齐物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语意,表示要超越尘世,超然世外。但紧接着又自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原来他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境地,却又担心不能长久。“起舞弄清影”,这一句写月光下自己的形象。一个“弄”字,将人物的动态表现出来,生动逼真;一个“清”字,写出了月光给人的清新之感。然而,这美好的形象又是如此短暂,即将消失在朦胧的背景里。“何似”,即不如。“在人间”,指在现实世界里。“转朱阁,低绮户”,是说明月照着朱红的楼阁和雕花的窗户,使人眼花缭乱。“朱阁”、“绮户”,都是华丽的建筑。“照无眠”,则进一步渲染明月的无限魅力。最后两句,词人由写景转为抒情。“不应有恨”句是说月亮本没有恨,哪里会事事都像人一样有悲欢离合呢?“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说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别时圆”,即别离之时圆,比喻人们在团聚时容易分别。这两句既是设问,又是反诘,言简意深,发人深思,表达了词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结尾两句写词人的美好祝愿。“人长久”,是说亲人和朋友能够永远健康长寿;“千里共婵娟”,则是说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还可以共同欣赏这完美的月色。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