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高丽

句丽方窃据,唐将已专征。
国破千年恨,兵穷百战平。
信知宗子固,不及众心成。
试望含元殿,离离禾黍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高丽》是金代王寂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歌,王寂表达了对高丽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与时代: 王寂,金蓟州玉田人,字元老,海陵王天德二年进士。世宗大定初,为太原祁县令,调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累官中都路转运使。作为金朝的杰出派诗人,王寂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诗歌原文:《吊高丽》原文如下:“句丽方窃据,唐将已专征。国破千年恨,兵穷百战平。信知宗子固,不及众心成。试望含元殿,离离禾黍生。”此诗首句“句丽方窃据”,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形势:句丽(即今朝鲜半岛北部)正在窃取中原的领土。第二句“唐将已专征”指的是唐朝时期曾经派遣将领前去征讨,而句丽已经占领了这片土地,使得唐朝的征伐变成了徒劳无功。第三句“国破千年恨”,则表达了对于国家被侵占、千年来的遗憾和悲伤。第四句“兵穷百战平”,说明尽管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但最终未能改变被侵略的局面。第五句“信知宗子固,不及众心成”,意味着即使宗室子弟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民众团结一心的力量。最后一句“试望含元殿,离离禾黍生”,则是诗人站在含元殿上远望,看到满地的庄稼已经变得稀疏枯萎,这既是对国家现状的描绘,也是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

  3. 作品鉴赏: 王寂作为金朝的杰出诗人,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吊高丽》不仅是王寂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句丽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回顾,王寂不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不幸。同时,通过对含元殿的描述和禾黍生的意象,王寂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此外,王寂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4. 历史文化背景: 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曾一度侵占中原地区,但后来被唐朝所收复。王寂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在金朝时期,句丽再次成为边境问题的一部分,王寂的《吊高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句丽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反思,王寂不仅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王寂的《吊高丽》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句丽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回忆,王寂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无限向往。这首诗不仅是金朝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