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田去华

此老初无适俗韵,请归田里傲南窗。
平时谁送杨临贺,死日共知张曲江。
人果赎兮身可百,士能如此国无双。
佳城一闭风流尽,尚想修文对漆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田去华》是金代诗人王寂的作品,并非南北朝诗人王寂的古诗

《哭田去华》是一首七言律诗,由金代诗人王寂所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寂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通过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哭田去华》的主要内容涉及对生命终结的感慨以及对死亡后精神世界的思考。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以及对回归自然、追求内心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与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生命结束时所期望的社会认同和尊敬。

从诗歌形式来看,《哭田去华》属于七言律诗,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律诗通常包括八句或十二句,每句字数相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王寂的这首作品遵循了这一传统形式,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从主题内容来看,《哭田去华》通过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探索。诗中的“此老初无适俗韵,请归田里傲南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人果赎兮身可百,士能如此国无双”则揭示了诗人对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王寂个人的哲学观念,也可能蕴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评和思考。

从文学价值来看,《哭田去华》作为金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不仅是王寂个人创作成就的体现,也是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寂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金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哭田去华》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态度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王寂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这首诗不仅是王寂个人创作成就的展现,也是金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